(资料图)
5月7日,一场以“肠癌源头防控”为主题的专家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当下肠癌发病逐年激增的严峻现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深度剖析了肠癌发病的源头,旨在找到远离肠癌的路径、策略及措施,为国民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本次高峰论坛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指导,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肠道菌群失调与黏膜炎症、息肉及肠癌的关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合理治疗”、“肠癌源头防控的策略与措施”等热点问题。为肠癌源头防控发声,对肠癌源头防控的科普与布局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建议,对肠癌源头防控的普及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崔云龙表示,希望借这次肠癌源头高层专家论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肠癌源头防控的高度关注,就此开启中国肠癌源头防控元年,将肠癌源头防控新观念科普到位。
山东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延青教授对于“源头性防控肠癌”的观点表示了高度认同。他表示,开展肠癌的源头性防控要注重“医防结合”,其中“防”是基础,“医”是补充,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益生菌在肠癌医防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微生态医学的不断发展,找到了肠易激的病根在于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酪酸菌匮乏。李教授还结合团队曾做过的863创研成果—酪酸菌制剂阿泰宁治疗肠易激的临床试验,阐述了阿泰宁能对因治疗肠易激的机制。
国家科技部人才科普司原司长吴远彬表示,要把科普工作做到位,将肠癌源头性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并从科学普及层面提出了三条重要建议,首先,要转变从“以治疗为核心”到“以预防为核心”的思想;其次,应该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最后,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展览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增强科普效果,让更多老百姓获取用得上的微生态医学知识。
本次论坛达成三个共识:应大力开展人体微生态知识的普及、让全社会认识到肠菌群失调有害菌泛滥,产生的各种肠毒素是诱发肠道黏膜炎症、息肉乃至肠癌发病的根源。只有高度重视肠道菌群平衡的恢复保护,重视肠易激、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便秘便臭的对因有效治疗,才能消除炎症,从源头远离肠癌;应通过多中心、队列等继续深入开展酪酸梭菌制剂等微生态制剂对于消除肠粘膜炎症、修复受损粘膜、减少息肉及腺瘤发生发展的保护作用,为肠癌源头防控提供循证医学和大数据依据;建议把2023年5月7日设定为肠癌源头防控日,把2023年设定为肠癌源头防控元年,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加速肠癌源头防控新观念的普及,并推动落地实施,早日逆转肠癌高发的现状。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忠德 报道)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jiaoyu.fei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58 55 97 3@qq.com